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是我最熟知的传统节日,而对清明的认知,始于父辈去山里给先人扫墓。
在老家,清明扫墓提前半月就开始了。我的父亲兄妹7人,排行老大,20世纪70年代读完了初中,能识文会记账,因而家族推荐他来组织每年的清明扫墓事宜。
清明前,父亲要挨家挨户地上门收扫墓的份子钱。收上来的钱用来购买鞭炮、草纸等祭祀品。每到一家,他们都“慷慨解囊”,欣然奉上。
待父亲买来一刀刀草纸后,他召集家族中的几个年轻人,将草纸一沓沓展平、理整齐,用裁纸刀把纸裁成方块状,再用手将一沓沓方块草纸摩擦旋转,使之呈齿轮状、扇形错开,以便于在坟前能够充分燃烧。一切就绪,父亲一行十余人扛着铁锹,折下数十支嫩绿的柳树条,浩浩荡荡地往山里赶。家族里与我平辈且懂事的孩子,也被喊着一道去。用父亲的话说,是去“认坟”,不能让后辈忘了先人墓地,待他们年迈了,族里这些事将由我们这辈人来继承。
赶上仲春时节,山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煦,各种山花野草遍地,阵阵山鸟穿林啁鸣。山溪清浅,汩汩静流,苔痕碧绿,时有鱼虾嬉戏其间。山坡上,一丛丛油菜花开得灿烂,一片片麦田郁郁青青,青黄相间,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图。
到达墓地,大家开始分工合作。父亲拿起铁锹从墓地周围铲一大坨圆锥形土,放在坟头上,再在土中央插上长长的柳树枝。天气回暖,柳树发芽长叶,将生命力旺盛的柳枝插在坟头上,是祈求先人保护子孙开枝散叶、家族繁荣昌盛。
寒来暑往,生老病死。从我的曾祖父到祖父……我的父辈、先人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靠山吃山,依水吃水。站在坟前,静静地聆听族人诉说着先人的事迹。他们演绎的精彩故事、度过的沧桑岁月,合起来就是山村的一部编年史。
后来,我离开了山村,到外地求学、工作,而每年的清明,倘没有特殊原因,我总会回趟老家,除了看望父母和族人,也会到山里走一走,看一看。
如今虽然扫墓的形式已经改变,村庄也可能消失,祖坟也可能迁移,而走得再远变得再多,曾在记忆里的这段关于扫墓的记忆却是留在了内心深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