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陈奂生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2020-04-30 17:29:00  来源:淮安市洪泽区检察院

  著名学者阎钢的《论陈奂生》里说,一个渺小的农民,反映偌大的一个社会。确实,《陈奂生上城》这一篇小说非常深刻的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民的劣根性,主人公陈奂生也是众多农民的缩影,性格极具典型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崭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萌发了进取的心,于是,对精神生活有了追求。以此为背景,展开了对以陈奂生为代表的农民的描写与刻画。

  纵观全文,尤其精彩的是在招待所的一幕。他在病中被路过的县委书记送来,第二天结账时听了大吃一惊,对刚刚摆脱的饥饿的他来说,五元钱并不是一个小数目,作者对陈奂生付出房钱前后的心理变化做了细致的刻画。

  在付出五元钱之前,陈奂生是那么自卑,纯朴,他发现自己住在那么好的房间里,感到了父母官的关怀,心里暖洋洋的,眼泪热辣辣的。盖着里外三层新的绸缎子,不自觉地缩成一团,怕自己的脚弄脏了被子,连沙发椅子也不敢坐,惟恐瘪下去没办法恢复。这是一个农民的自卑善良的体现,没有过如此奢侈的生活,而现在置身于豪华的招待所,他们是不想被嫌弃的,所以他有这样的心理,这也是一个贫穷农民的典型心理。

  同时,由于出了五元钱,陈奂生的内心也是矛盾的。就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了一夜要出两顶帽子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这也是极具农民特色的典型性格。但另一方面,他的心理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心中的一些完全相反的因素,一种破坏欲,一种损人利己的心理便发作起来。他用力坐上沙发,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就钻进被窝,并算计着要睡足时间等等,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珍惜”变为“任意作践”,就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农民的自私狭隘的心理。一个收入不多的人在花了超过自己预想的钱后,有些自私的报复心理是很正常的。这也是非常典型刻画。

  另外,陈奂生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上很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出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的心理。他有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却仍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是改革初期大家所共有的性格特征。

  作者高晓声对陈奂生的人物刻画,并没有一边倒,相反,对他的性格刻画的全面而生动。小说写了陈奂生的艰苦作风,饿了啃僵饼,渴了捧水喝,病了熬着躺在车站的长椅上,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这是多么苦涩。陈奂生物质的贫穷加上精神的贫穷,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心情又沉重起来。最后,作者写陈奂生“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作者的慨叹是油然而生。这种性格在当时社会很普遍,很典型。作者的慨叹也是一种无奈,一种警醒。当时经济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成效,农民需要的不在是物质的发展,精神上,思想上的提升更是刻不容缓。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陈奂生被称作是“一个中国式农民”,他们有善良正直的一面,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但是,他们身上还存在很多弱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性格弱点。本篇小说就是通过陈奂生来集中体现的。在陈奂生周围的那些人,同样具有这些弱点。比如说,陈奂生上城前后村里人对他的态度对比,就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还有,招待所里收钱的大姑娘对陈奂生前后的态度对比,也反映出她精神状态的苍白……这些都以陈奂生为集中点聚散开,典型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陈奂生这一人物命运反映了特定时代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其人的性格毫不造作,朴素而又真实可感,陈奂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那一特定的生存环境,高晓声笔下以陈奂生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之所以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就是作家将其放置于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时代。以典型的人物为中心,辅之以次要人物,性格的典型性由之扩展。(新沂市检察院 仲康)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