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佛)墨、法等诸家思想在金庸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其中儒道释三家思想始终在金庸小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三家思想在其小说创作的不同时期各有不同侧重,金庸小说思想的流变也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儒入道,由道入释,最后诸家合流的过程。儒、道、释各家思想在金庸小说中的体现主要借助于人物形象。金庸将各家思想内化为侠客们的人格基础,又通过侠客们的言行举止表达或实践各家思想的精神。
金庸武侠小说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的主人公陈家洛就是按照儒家的精神大义来塑造的。这部书从书名到主人公都是儒生气十足,讲的也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故事。主人公陈家洛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作者这一时期的思想,他文武双全,风度儒雅,长相俊俏,地位崇高,连他所干的事业也是“反清复明”的正举。这一切都符合儒家的标准,就连他的弱点也是所有儒生所具备的:能“谋”而不能“断”,能“和”而不能“战”
胡斐(《雪山飞狐》与《飞狐外传》主人公)的人格基础是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上加了几条,即“不为美色所动,不为哀恳所动,不为面子所动”。其实还是按着儒家的理想来塑造的,他的所作所为也符合儒家的“义”。虽然胡斐只略通文字,但并不影响其成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这一时期金庸小说的思想主要以儒家为主。
《书剑恩仇录》中虽然提到“庄子”,但实际上从《射雕英雄传》开始金庸小说才由儒入道。《射雕英雄传》以“九阴真经”为线索,“九阴真经”起句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句出自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射雕英雄传》虽以“九阴真经”为主线索,但这部小说中道家思想并未占主导地位,从郭靖这个形象中就可以明白这一点。郭靖是金庸小说儒家思想向道家思想过度的产物,因此郭靖的身上既有着为国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儒侠品质,又能隐约窥见墨家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倒是从次要人物全真七子身上可以看出道家精神。
实际上,杨过形象的塑造,标志着作者由儒入道的质变。有人说《神雕侠侣》是金庸反叛儒家规范的一次半途而废的努力,是哲思难以超脱情思的反动之作,其实不然。杨过的至情至性、从心所欲正是对儒家“克己复礼”的反叛。他是与前期的儒侠形象相对举的,他不顾一切的追求真诚、情爱、个性、自由和自主,而这正是有别于传统的儒家观念的鲜明表现。他的一生就是追求自身的个性圆满。 杨过形象的意义,正在于对这些压抑个性、拘束人的自由天性,阻碍人的自由发展的不合情理的社会规范及行为准则进行挑战,其最后获得胜利则表明了作者对道家思想的肯定。小龙女的冲虚宁静,也几乎达到了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所修炼的“玉女功”要诀,即“十二少,十二多”的要决,正是道家修行的宗旨及方法。
从《倚天屠龙记》开始,金庸小说归向了佛家的禅宗。《倚天屠龙记》以“九阳真经”为主线,而“九阳真经”是写在禅宗的根本经典《楞枷经》的夹缝中。《倚天屠龙记》中既有儒家思想又有佛家思想,同时还能看到道家的影子。例如“武当七侠”就是标准的儒侠,而张三丰则是道家代表。但是在主要人物张无忌身上更多的则体现的是佛家思想。张无忌天生一副慈悲心肠,他有血海深仇,但最终却放弃了。他的一生是“无为”的,这种“无为”看似与道家精神暗合,其实骨子里却透着佛眼与慈悲心。他武功虽高,性格其实颇为优柔寡断,万事来之,往往顺其自然。他练“九阳真经”是无意的,习“乾坤大挪移心法”是从小昭之请,至于奉劝灭绝师太不要再造杀孽则是地道的佛家心肠。他一生浩劫丛生,但对人对事都是一片慈悲心肠。
如果《倚天屠龙记》还只是有慈悲心肠的话,那么在《天龙八部》中则是用佛眼慈悲心观照终生百态。《天龙八部》书名即来自《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天龙八部,人与非人,皆遥见彼岸龙女成佛。”其中虽有爱,但已不是“神雕”之爱,更多的是病态之爱(如段之爱、紫之爱、游之爱);其中亦有恶,但恶者均为可怜人,是环境逼使其作恶(如段延庆、叶二娘)在这部小说中人人都是受害者,又几乎人人都是作恶者。 这一时期的金庸小说表现了浓郁的佛家思想,《天龙八部》正表现了作者眼中那种慈悲为怀的佛法大义,代表着金庸小说对佛法思考的最高水平。
《鹿鼎记》为金庸小说封笔之作,也是其小说集大成之作,代表其思想的最高境界。这部小说已将儒、道、释、墨、法诸子百家融会贯通。故最后的《鹿鼎记》近于无色无相,所以众人众说纷纭。同样对于小说的主人公的韦小宝我们也很难将其归类。韦小宝肯定不是好人,但将其说成是坏人又似乎有点牵强。因为《鹿鼎记》中陈近南说:“乖孩子,你向来就是好孩子。”而九难师太则认为这孩子倒挺老实的。这些显然都是对韦小宝的误读。其实最懂韦小宝的还是康熙。韦小宝和康熙看似有云泥之别,一个大字不识几个,“韦小宝”这三个字放一块还大概能猜出来,一旦分开只有字认识他,他不认识字的份了,一个满腹学问,诸子百家都有所涉猎;一个是英明圣君,一个是混混流氓;一个出生于金碧辉煌的皇宫,一个出生于藏污纳垢的妓院。实质上他们却是一个人,骨子上他们是相通的,他们都在是同一种文化圈孕育成长起来的。如果说康熙是传统文化孕育的精灵,那么韦小宝则是这一文化产生的怪胎。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也都有其局限性。金庸小说前期的人物大多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例如郭靖的为国为民、令狐冲得率性而为、张无忌的慈悲心肠……在这些人身上我们很难找到缺点。然而真正的人,真正的文化,决不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在康熙和韦小宝身上既有着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又有糟粕的地方。在康熙和韦小宝身上可以看出各家思想的影子。在康熙的身上能找到儒家勤国为民,道家虚怀若谷,佛家普济众生的思想,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中找出墨家和法家的影子。在这里小说的思想已不像前期那样泾渭分明可以看出哪一家思想占主导地位,也没有明显流露出赞成哪家思想或反对那家思想。在这里各家思想混为一体互为表里,我们亦很难分清哪些是儒家思想,哪些是道家思想,哪些是佛家思想。在这里小说对各家思想都有所批判,呈现出一种儒道释诸家合流的态势。
金庸小说所反映的诸家思想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严格地按照各家的经典进行一一的引证、对照。因为人物的个性生动活泼,丰富复杂,不是任何经典的概念所能框定的。因此我们只能对其小说的思想流变作一个大致的考查。总的说来金庸小说从第一部《书剑恩仇录》到最后一部《鹿鼎记》,其思想的流程大致呈现一种由儒入道,由道入佛,最后儒道释诸家合流的历程。(新沂市检察院 仲康)